无意中刷一些信息时,在某乎的一篇文章里发现一个智商评测的链接,怀着好奇,一路填写了这个评测表格,然后发现这个评测是收费的。
我这时才恍然醒悟过来,这是一个收费推荐,是一个类似于CPS的推广广告,当有效点击客户付费之后,原来提供链接点入的推广用户将获得推荐佣金。
当然,我没有付费,但是在这个模式里,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说说这个广告的推荐的优点。
1:在一个完全没有心理设防的回答文章里,几乎没有突兀的内嵌了这个广告链接,最开始只以为是资料推荐,怀着好奇的心理就点击了链接。这一点,是比较成功的,没有硬恰广告,实现了内容和广告的无缝衔接,消除了那种强推广告的抵触感。
2:这个评测填表最开始没有类似填写姓名、手机号注册、账号注册之类,最大程度上衔接了兴趣点击,减少了注册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带来的心理障碍。
3:分三到四段式递进,62道题目,一个小时限时,并框上一个很大的相关题材来背书,就是某某大型综艺节目采用的评测方案,首先就镇住了填表用户,增加了可信度和好奇程度。每一个小段结束,有一些主题介绍和鼓励话语,减少填表的烦躁心理和倒计时的紧张感。
4:评测内容简单,全是图形辨识的选择题,减少了文字题目,阅读文字是很容易有歧义和产生放弃的感觉,图形视觉效果好,比较容易抵消读题做题考虑的抵触感。
5:输出结果时,做了一个进度效果,感觉起来比较华丽和郑重,不是一下就给出了结果。当然,计算机程序凭借选择题的答案肯定是能够做到即时输出的,这里做一个进度其实提高了用户的期待感。
到了这里,结果输出就是 需要29元解锁,才能查看报告。这时,我才明白这是一个收费评测广告内容。
然后,我想,无论给我的智商评测给出几分,我大概率是不会给出这个钱的,那么,此广告就到此结束。
在我关闭时,仍旧给予了两次红包减免机会,我还是忍心拒绝了。
反思一下,为什么花费了15分钟耐心填写评测的用户为什么最终没有完成付费?
我想这里有几点:
1:首先,肯定是嫌贵啦,也许,我就是认为我的十几分钟填表和需要得到的结果这个价值肯定少于29元RMB,就算加上后来的红包减免,这个价格在我心理实现了一个价格高的印象之后,就会完全失去了最开始的兴趣。
2:我可能担心后面的报告内容与这个29元的价格不匹配,也许是一篇详细的文字分析报告,也许就是一个智力数字的结果,我不想用29元这个价格来猜这个报告是否符合我的期待。
然后,我就开始想,用户都花了15分钟时间填表了,如何能够将这个评测完成收费这个过程,经过一番自我思考,参考我自己的放弃付费的这个短暂考虑过程,觉得可以做以下尝试,来试着挽回用户付费。
1:价格,其实毫无疑问,无论这个价格标注多少,从我们用惯免费资源的角度来说,都是贵的。一个评测程序做好了之后,他的成本支出大概率只有推广费、服务器成本这些。写到这里,我突然有点怀疑,制定29这个价格很可能和推广佣金有关。因为,即便按照推广佣金30-50%计算,这个佣金应该也是比一些电商商品低的。若是价格再低,很可能就不能吸引自媒体人做推广了,这是一把双刃剑。
若是按照我的想法来做,这个测评的收费大概在1.8元到6.8元之间,抛开推广佣金可能不吸引人这个问题以外,我更倾向于低价提高有效转化率。大概率是不会有人做两回同样的评测的,虽然是一锤子买卖,价格越高转化率越低,这就是在价格与转化率之间找一个平衡。
2:给与报告的结构性内容,隐藏关键数据和评价内容,吸引付费。就如同我上面所说,我不知道我付出了这个费用之后,得到的是一个全面的文字分析报告,还是就一个数值的评价结果,我肯定也不愿意用这个费用去测试一下。那么,输出的报告我觉得可以按照分段内容给出一部分结构性的提示,比如抽象思维方面,推理思维方面等等给出大标题和提示,但隐藏测试结果和评价。让付费用户能够得知付费后得到的将会是大约几百字的文字分析和职业推荐,而不是一个智商多少分的结果,刨除冲动型消费,物有所值,才是推动付费的关键。
3:分段式付费:三个价格,给与三个不同完整程度的报告和评测推荐等,根据消费水平的不同,让用户有所选择性。
4:补充推荐。当用户付费完成了一个评测之后,证明用户有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那么推荐类似的职业评测、情商评测、情感评测等等同种价位的扩散性商品,也是增值的一众手段。
这就是我对这个广告的一点体会,希望能够帮助自媒体人或网站主收货更多资源。
文章评论